关于上海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若干措施

发布者:团委发布时间:2023-09-22浏览次数:339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工作精神,将促进大学生就业作为上海共青团主责主业,汇聚全团合力,提升工作能级,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用心用力用情做好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支持重点群体就业,特制订以下措施。

一、加强岗位资源供给

(一)建好“一会一网”招聘平台。紧盯扩大就业岗位主战场,服务大学生直接就业。动态举办上海共青团“千校万岗·就业有位来”高校毕业生招聘会,打造上海共青团“千校万岗”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平台。建立就业实习岗位供给联动机制,积极组织全市各级青联组织及会员团体、地区、大口青工单位团组织募集就业实习岗位,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吸纳就业的积极作用,聚焦暑期实习等重点项目、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学生等重点群体强化岗位供给。

(二)引导重点地区择业就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基层、艰苦边远地区和重点领域就业。招募选派西部计划志愿者前往西部地区基层,围绕乡村教育、乡村建设、健康乡村、基层青年工作、乡村社会治理、服务新疆、服务西藏等专项开展为期13年的志愿服务。做好“三支一扶”、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就业项目的政策宣传与典型选树,积极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基层、艰苦边远地区和重点领域就业。在上海市内,聚焦临港新片区、“五个新城” “南北转型”地区发展,抓住部分区域人才导入契机,将助力大学生就业与城市发展相结合。

(三)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开展低收入家庭学生就业帮扶计划,组织市、校、院系三级团干部,与全市非“双一流”高校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开展结对帮扶,鼓励市属团组织负责人、青联委员及会员团体会员参与结对。积极联系青年就业岗位,提供西藏籍大学生内地就业见习及青年赴新疆实习就业相关信息,积极联系推动港澳台学生在沪实习工作。

(四)发挥助学育人平台作用。聚焦“圆梦大学”项目受助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拓展服务领域,动员爱心企业提供勤工俭学机会和岗位,不断提升服务困难大学生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

(五)发挥组织优势,落实就业引航。推动市、校、院、班四级团组织合力推进大学生就业引航计划。以宣讲团、主题活动、典型选树等方式,分年级、分层次引导大学生立足实际、找准定位、“自找苦吃”,树立理性、平实的择业观、就业观,切实做到抓宣讲、进支部、出产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领域工作。广泛吸纳各领域团青力量,组建就业引航宣讲团,进行就业政策解读和就业技能指导。

(六)发挥媒体作用,抓实宣传引导。依托“青春上海”共青团媒体矩阵,进一步加大就业创业政策和项目宣传力度,加强政策的青年化、精准化解读,推动政策进校园,提高政策知晓度。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加强对各行业、各领域青年典型宣传,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七)发挥品牌效应,做实榜样引领。开展青年五四奖章宣讲进校园活动,组织中国(上海)青年五四奖章代表深入高校开展集中宣讲,以青年典型、行业典型引领大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系列主题课程,以“中国100”“大国小工匠”等品牌为渠道,进行线上讲座、线下职业体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

三、切实提升大学生社会化能力

(八)开展促进就业能力培训。针对大学生开展“青禾训练营”,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岗位训练平台,通过就业能力训练、岗位实训切实提升就业择业能力。依托院系团委书记培训、学生会骨干培训,开展就业工作能力培训,提升骨干开展就业工作的能力。

(九)搭建大学生实习实践平台。全面推进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采取学校推荐、双向选择、择优选定的方式,面向市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征集岗位开展政务与企业实习。全面推进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统筹校内外团组织力量,组织大学生在社区参加岗位见习、志愿服务、宣讲活动,在社区提升实践能力,增强基层了解,引导基层就业。用好“三下乡”“返家乡”实践平台,在实践锻炼中提升社会化能力。

四、加强创业支持帮扶

(十)完善赛事平台,激发校园创业活力。不断完善“挑战杯”“创青春”两大赛事平台,激发校园创业活力。丰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配套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功能,推动赛事项目更多转化为创业实践。依托“创青春”上海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平台,加大面向大学生创业群体的宣传与吸纳,对参赛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提供资金奖励、跟踪服务、活动推荐、创业培训等支持服务。

(十一)强化创业支持,发挥就业带动效应。开展大学生创业帮扶计划,针对硬核科技和乡村振兴领域等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资助。针对在校学生,举办创新创业训练营、全球创业周校园峰会训练营,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辅导。针对在校创业及毕业生创业群体,打造专属创业园区,改善“蓝梦谷”青年创业园硬件设施,优化创业政策扶持和业务咨询服务,打造校外教育创业产业集群。依托“青春助企服务团”,邀请专家、专业机构为企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政策咨询,完善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开业指导“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五、加强技能人才培养

(十二)搭建技能人才能力素质提升平台。完善“奋斗杯”大赛机制,面向大学生开展岗位技能比武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推荐和培训服务,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依托“队、号、手、岗、赛、盟、团”七位一体的职业青年培养体系,建立学社联动机制,强化学社育人衔接,健全青年技能人才联动培养机制。做好“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上海赛区的选拔和推荐上报工作。

六、加强组织实施

(十三)落实工作责任。各相关部门(单位)要切实承担起促进大学生就业责任,推动相关工作落实落地。高校团学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积极配合各项举措实施,结合部门(单位)职能拓展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空间。将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落实情况纳入相关部门(单位)年终考核、党建责任制检查范围。更好发挥督查制度机制作用,促进各部门齐心协力抓好促进大学生工作责任落细落实、落地见效。

(十四)务求工作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围绕青年真实需求,突出问题导向,瞄准能为当为,坚持实事求是,保证各项工作取得实效。优化工作监督评价机制,合力使用总结报告、报表统计、督办核查、典型案例等形式推进工作落实。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宣传内容管理,营造正面健康积极的舆论氛围。

(十五)加强研究支撑。聚焦关键议题,发布研究课题,组织发动全市高校、科研机构研究力量关注大学生就业,持续推动优秀课题成果转化为决策咨询专报等。持续加强调查研究,提升热点跟踪、舆情研判能力,充分挖掘前沿数据,以工作调研与信息分析持续改善工作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