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4日下午,上海中医药大学首届创新学堂第五讲在8307教室顺利开讲。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973首席科学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房敏教授担任主讲老师。本次课程,房教授以“创新是一种习惯”为主线,结合自身多年科研经历,深入浅出的为大家讲解了怎样完成一份优秀的项目申报书。这也正是创新学堂的同学们急切渴望了解的内容。
第五讲正式开讲。房教授首先提出,创新是一种习惯,建议大家应带着一颗好奇的心去寻找问题,借敏锐的嗅觉去筛选问题,然后凭着浓厚的兴趣去研究问题,最后,形成优秀的习惯,并以此累积问题,如此培养创新思维并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接下来,房教授以自己的科研经历为例,向同学们详尽介绍了一份优秀的课题申报书的撰写方法、包括内容和注意事项。房教授指出,“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是一个项目中的核心问题,并且应是在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下凝练出的具体问题,要详实、明确。另外,一个简明、扼要的项目名称也是整个课题的重点,应把握好。随后,同学们就创新思维的培养与相关课题方面与房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房教授一一耐心、详细解的答大家的疑惑,并就诸如颈椎病自检等相关创新想法与大家达成共识。最后,本次课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通过这次课程,同学们不仅了解到了创新习惯的重要性,还学习了培养创新思维习惯的方法,更学会了如何撰写一份优秀的项目申报书。这为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引导同学们全身心投入到各类科技创新比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月17日上午,上海中医药大学首届创新学堂第五、第六讲在8307教室顺利开讲。第六讲以“中药研发成果与国际化发展”为主题,主讲老师是特聘专家、2011年起全职担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药学院院长、创新中药实验室主任徐宏喜。徐老师1994年获得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国立和汉药研究所药学博士学位,并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及加拿大Dalhousie大学微生物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曾先后受聘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中药研究中心科学主任、香港和记黄埔(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高级医药顾问,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董事兼研究开发总监。徐老师在课程中提出,在中药创新的道路上应该坚持“用科技方法让人吃得放心,用中药治疗西药无法治疗的病,以安全、有效、可控为中心”。同时,徐老师介绍了我国中药市场在国际化道路上遭遇的困境,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最后,徐老师不忘与学员们热情互动交流,风趣而详实得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各类问题。
第七讲以“科学研究从科创起步”为主题,主讲老师沈岚教授负责上海市科委中药现代化专项1项,参与科研项目11项,包括国家863专项、国家自然基金等,曾获2004年第七届中国新医药博士论坛会优秀论文三等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其中2项已授权,于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5篇(其中第一作者15篇),参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理化基础实验》及中药现代化系列丛书。沈老师在课程中详细介绍了“创新的概念及创新的切入点”,并对课题的设计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建议与方法。此外,沈老师还传授了关于标书格式的窍门,让同学们对于标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最后,沈教授耐心地与学员们交流,耐心回答了学员们提出的问题。
在这个科技发展日益加速的时代,传承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文化就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就要不断进行创新。创新需要人才,而创新学堂就是这样一个培养创新人才的平台,同时也是一个让有着创新爱好的青年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