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9日,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读经典,谈心得”学术沙龙第一期正式启动,刘力红、潘朝曦教授应邀出席,并与学生就经典、传统文化、扶阳及思考中医四个议题进行了良好互动。
一、 经典篇
学生嘉宾:关于经典在中医学习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很多外界人士质疑中医回归经典是退步的象征,但在整个中医界内部基本上认可经典在中医理论学习和临床运用中的重要价值。尤其是近几年,经典地位被提得很高,但在日益高涨的呼声中,真正潜下心来单纯的因为学术本身而研读经典的人很少,许多人都带着非常功利的想法,学了就一定要得到,急切的想要从经典中挖到有价值的东西。长期以来,我们对经典的提倡似乎仅限于认知和方法层面,而实质上学习经典的态度问题也需要倍加重视。
刘力红教授:这位同学刚刚提到的学习经典的态度问题确实需要探讨,也值得重视。从我自己来说,虽然在《思考中医》里面很强调经典,但说实话,对经典我用功并不多,也背不了多少,过去背过《伤寒论》而已,我之所以强调经典是因为从我用的这一点点功里面已经获益良多,体会到了她的妙处,所以特别想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学习经典肯定是不能急功近利的,“经”是一辈子的事,你一生都要去思索去读,你的阅历有多少,思索有多少,你对经典的感受就有多少,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领悟,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不能期望今天读一篇,就马上收获很多东西,也不要急于去读懂经典,一定时期有一些困惑是正常的。所以对于经典,我们首先要放下,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平实的心态去面对经典,而不是焦躁的去分辨是精华还是糟粕,然后只取所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习经典要循序渐进,脚踏实地。
学生嘉宾:但是也有人提倡学习经典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老师认为《内经》、《伤寒论》中有没有糟粕?我们应该怎样去分辨经典中的精华跟糟粕?
刘力红教授:我通常不去考虑这个问题。举个例子讲:文革时期我们界定了很多“糟粕”,要“破四旧,立四新”,现在看来,那些东西也都不是糟粕。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思想观念改变了,而那些东西一直没有变过,是我们的阅历和认知水平的差异给了它们不同的界定,我们可以把它们叫作“糟粕”又可以把它们讲作“精华”,这个例子很鲜明地告诉我们:不要把功夫放在你确定它是精华还是糟粕上面,而应该放在自身的本体上面,你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为跟阅历,自然会获得自己的见解,而在这之前去设定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拿我自己来说,我现在读《伤寒论》,仍然有很多东西读不懂,甚至感到很费解,但是你能说那些让你有疑惑的东西就是糟粕吗?有一天你明白了,它们可能就是精华。所以不要去试图界定经典,那没有意义。
二、 传统文化篇
学生嘉宾: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我们也常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但是我对这两方面是如何相互渗透和影响的一直感到很困惑,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来理解中医学?想请老师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潘朝曦教授:中医学与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从我们的基本构架——阴阳五行谈起,它来源于什么呢?《易经》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黄帝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与哲学密不可分,这也是与西医最大的区别,西医与哲学是基本分离的。所以我们讲究辨证论治,“辨证”是哲学里恒变的体现,同样的病我们要区分不同的证,用不同的方,还要考虑天地人三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而西医没有这些说法,同样的病,男女老幼都是这个治法。所以“辨证”是我们的长处和特色,而它是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我们从更高的层面宏观的去把握中医的理论体系,指导我们的临床工作。相反丢掉传统文化,也会导致中医的异化。
学生嘉宾:老师可不可以推荐几本书,让我们补充一下传统文化的基础?
潘朝曦教授:与中医学联系密切的学科很多,除了刚刚谈过的哲学,传统的儒释道、天文学、诸子百家、古代科技类,甚至是兵法,这些书都可以读一点,每一个门类也都有自己的经典书籍,当然穷经皓首,读这么多书也是不现实的,可以找一些精编本,别人注释的比较好的一些书来浏览一下,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至于书的品种、版本倒是不必深究的。
刘力红教授:跟潘老师不同,我是阅读速度很慢的人,所以没有能力读得很广博,我想同学们当中一定也有跟我一样的人,希望这些同学不要气馁,读不了很多书,也可以做学问,做不到“博”我们可以读“精”,像“一字禅”、“一句禅”古已有之。当然没有多读的能力,选择就很重要,中医典籍《伤寒论》、《内经》是应该读的,其他的可以有选择的读一下,读不了《神农本草经》,可以选择陈修园的《神农本草经读》,看不了《易经》,可以选《周易尚氏学》,诸如此类。
三、 扶阳篇
学生嘉宾:刘老师这些年似乎都在提倡扶阳,而我认为中医辨证论治,温热药当用则用,所谓的扶阳派,只是哗众取宠。不知道老师怎么看?
刘力红教授:首先我们从本义上没有想要成为一个派,所以“扶阳派”只是外界对我们的一个称谓,当然这也说明了我们的特点。确实中医有很多的流派,最大的像伤寒学派。整个中医医学史,也是一个流派史,但是我们不能说每一个学派都是在哗众取宠,它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因缘下应运而生的,扶阳也是这样,因为法都是相对而生的。从金元以来,尤其是近一百年来温病学派的盛行,临床上苦寒清热的思路的确是很泛滥,这一点我们应该是有目共睹的,你看一下药柜上的成药,电视里的医药广告,基本上都是寒凉药。所以一个针对性的措施就是我们提倡扶阳,这同当年张仲景尚温阳,叶天士重清热是一样的,它们都有它的时代背景。而扶阳的前提也还是辨证论治,这是不能丢的准则,火神派开山宗师郑钦安先生的书里,有“阳虚门”也有“阴虚门”,并且分量也差不多,所以我们要以一种平实的心态去看待扶阳。面对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门学问,都千万不要带情绪。
潘朝曦教授:至于扶阳是不是一个派?是不是哗众取宠?刚刚刘教授已经对为什么要扶阳做了很好的诠释。回顾一下中医学术史,我们说到一个学派往往头脑里已经先入为主的打上了一个印记,李东垣补土,张子和攻下,实际上这都有些望文生义,我们需要潜下心来仔细研究,李东垣处在战乱频发,民不聊生的时代,病人多是中气虚弱,于是他创了不少温补的方剂,如补中益气汤、调中汤、治中汤等等,但是他也创了很多清热解毒的方剂,如普济消毒饮,所以我们需要客观的来看待每一个流派,每个学派都有他的特点和长处,但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要做的是博采众长,辨证施治。
四、 思考中医篇
学生嘉宾:一直以来,中医都备受质疑,我们应该如何采用一些现代科学的办法,比如循证医学等,利用足够的证据来推广自己?让西医同行信服,让国际认可?
刘力红教授:关于这个问题,套用一句潘老师的话“临床就是硬道理”。只要临床上有疗效,首先病人就会认可你,推而广之,也会令同行信服。我们经常会接到西医院的会诊单,当然不是因为用了循证的办法或者更先进的现代科学方式,这些外在的手段不会从根本上解决中医备受质疑的问题,它们可以是重要的辅助方法,但追本溯源,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中医的临床疗效。孔子有云:“不患人之不己知”,中医在这个当下更应该关注自己本身的发展,而不是盲目地借助现代科学理论来诠释自己的合理性,中医要自信才会有出路。
秦静静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