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革命老区振兴、长三角一体化的时代和区域发展需求,为充分发挥大别山等革命老区中药材产业优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申皖药脉”社会实践团队考察了既往沪皖合作的优秀案例,以及数字化产业发展的具体进程,提出沪皖共建中医药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的产业构想。实践团聚焦“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数字化升级的可行性分析,本次实践重点调研农户及药材商家对智能监测、溯源系统、电商平台等数字化工具的接受度与应用需求。
“申皖药脉”实践团深入六安市霍山县太平畈乡,走访种植户、药材商户等,通过问卷调研、对话访谈重点记录农户与商户对数字化产业升级的真实态度。调研显示,仅18%的种植户使用过基础智能设备(如温湿度计),超70%仍依赖传统经验。阻碍他们尝试的因素包括:一套完整的智能监测系统价格高昂,对于大部分种植散户而言,相当于半年收入;传统经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够保证药材的基本收成,而新技术的使用对于农户来说陌生而复杂,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在没有专业指导和专业人员进行维修保障的情况下,农户难以主动尝试高新技术介入。42%的农户表示“没算过细账”,不确定投入后能否通过增产或提价回本。
调研中,85%的药材商户明确表示“需要溯源系统”。在商户看来,有官方背书的溯源信息能够增加客户对产品的信任度,减少“假药、次品”的质疑,但对溯源平台注册和使用的繁琐流程提出担忧。
在电商联动方面,农户们也明确表示有所期待,希望能通过电商平台打开销路,打响名声。但对于网络电商的操作流程,引流方法以及电商配套的前端后端服务仍有许多不解之处。
此次调研中,调研团队认识到:“数字化不是给农村“贴标签”,而是要真正解决农户对于数字化转型“想转不敢转、想用不会用”的痛点。看见农户的真实需求,提供必要而有效的培训和技术指导以及配套服务是政策落地、技术下沉的必要前期准备。我们希望革命老区的石斛产业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乘上数字化东风,成长为乡村振兴的“黄金草”,在数字化浪潮中,书写更鲜活的振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