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小诊室,大世界:贸易摩擦中的中医药民生图鉴

发布者:团委发布时间:2025-08-11浏览次数:10

2025年4月,由美国发起的“对等关税”计划广泛进入大众视野,比之2018年贸易战所针对的工业产品领域,能源、农产品乃至医药领域成为本次关税贸易战的主战场,前期未波及的药品关税不久也被从豁免名单中剔除。截至目前,中医药相关的药品及医疗器械并未受到关税战的直接冲击,但是在这一牵动民生的全球性贸易战背景下,中医药的民间消费行为与认知变化却值得一番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的发展与繁荣,需要各国进一步加强卫生健康领域合作”,中医药始终是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力量。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中成药在“一带一路”国家注册超过100种,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超过4.8万亿元,113个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制定颁布119项中医药国际标准。这些数据见证着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也让作为中医学子的我们倍感骄傲,激励我们将对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思考投入实际行动中。

上海中医药大学市中医临床医学院的实践队伍聚焦“关税贸易摩擦背景下的中医药民间消费行为与认知变化”这一主题正式启动暑期社会实践。这支由中医学专业大三学生组成的团队综合所学,前往中医门诊聆听民众最真实的中医药心声。

7月9日至18日,团队成员化“白大褂”为“调研装”,在静安区中心医院、第八人民医院、虹口区江湾医院、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四所教学医院的中医内科门诊展开面对面访谈。他们利用患者候诊间隙,针对慢性病群体特别设计问卷,在友善的交谈中记录下中医药价格波动对民众用药行为的影响、对社区中医服务评价等有效内容。为弥补单一场景样本局限,同时汲取前期访谈经验,7月29日起团队同步启动线上问卷投放。一方面,团队依托校园环境,收集中医院校学生对关税关联问题的深度思考;另一方面,成员们通过走访亲友中的中医药使用者,捕捉不同群体对中医药的认知差异。8月3日,留沪成员再赴龙华医院中医门诊部查漏补缺,并在当日向指导老师汇报阶段性成果--累计完成150份有效问卷,涵盖慢性病患者、青年群体、老年用药者等多维人群。

总结会议上,成员们分享了各自的访谈经历。其中提到一位长期服用中药以改善COPD的72岁男性患者。他表示,自己相信中医,但无论是中药涨价、中药材质量问题,还是中医药的医保报销程度都不是普通人能决定的,一切都是被动接受,言语中多有无奈。成员们耐心记录此类反馈,思考改进措施。此外,成员更多提到的是患者对中医药的文化认同,以及对中医医生的信赖。另一位患有支扩的78岁女性患者,通过他人推荐接触到中医药,目前已在中医专家门诊服用数十年的中药汤剂,见证了中药价格的起起伏伏,也见证了医生不变的仁心仁术。访谈内容早已结束,但是提起中医中药,这位患者仍有说不尽的温情话语。

如前文所述,团队经资料考证,得出本次关税战对于中医药并无直接影响,且中医药以内需为主,因此在问卷设计之初,便将重点落在了民众近一年的中医使用行为上,尤其关注在中医门诊接受治疗的患者及中医院校的学生。

以本次调研数据为参考,在已回收的150份有效样本中,大多数受访者使用中医药以调养身体,其次是慢性病治疗;68.1%的患者选择中医治疗是出于文化认同,余下则表示由他人推荐或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等;中药汤剂占主要治疗方式的81.9%,也因此有近半数的受访者察觉到中药饮片与中成药价格有所升高。关于本次调研核心,即关税对中医的民间消费行为与认知的影响,则直接体现在具体问题中。从实际情况来看,70.97%的民众并未留意关税对中医药的影响,但在涉及关税可能影响的领域,如进口药材或因关税涨价时,多数患者考虑改用国产替代药材,或减少购买量。

目前团队尚处于数据分析初期阶段,为深度讨论本次关税战影响下的中医民间消费行为与认知变化,仍需查阅资料、多维分析。团队成员们希望经此次门诊访谈与问卷投放经历,能够更好关注中医药的民生需求,同时为中医药应对国际变局提供青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