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银发经济” 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切实解决老年群体就医过程中面临的 “数字鸿沟”、流程不熟、行动不便等痛点,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银龄岐黄伴诊实践团深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和上海市中医医院,开展陪诊实践活动。团队成员聚焦 “陪诊服务” 这一新兴领域,旨在运用实践团成员的专业知识与青春热情,化身老年患者的 “就医导航员” 和 “温情陪伴者”,努力让银发长者们的求医之路少一些迷茫与周折,多一份顺畅与温暖,用实际行动探索青年力量在护航银龄健康、服务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与可能。
为了解老人们对于陪诊人员的期望及需求情况,实践团成员走进了上海市中医医院,并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于陪诊师在大众心中的形象,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许多独自前往就诊的老人已经通过电视等渠道,对于上海市的老年陪诊试点服务有所了解;而在家人陪同下进行就诊的老人,许多已无独立完成问卷的能力,更遑论对于陪诊服务有清晰的认识。于是实践团成员根据实际情况,对于调查的形式和内容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清晨的抽血处总是排着长队,不少老人面对自助挂号机和报告打印机犯了难。正在进行实践活动的成员就在这里“扎下了根”。看到有老人拿着医保卡在机器前犹豫,成员们立刻上前:“爷爷/奶奶,需要挂抽血的号吗?我来帮您操作。”手指轻点屏幕,挂号条、缴费单清晰打印出来。抽完血后,老人常常记不清何时、在哪里取报告。“别担心,报告出来我帮您打!”我们守在自助机旁,熟练地刷条码、点打印,把一张张还带着机器余温的报告单交到老人手中,并耐心告知下一步该去哪里找医生。挂号、打单这些年轻人看来简单的操作,对许多老人来说却是就医路上的“数字门槛”,实践团成员的存在,就是帮他们跨过这道坎,让流程更顺畅。
走进弥漫着艾草香气的治疗室,氛围格外不同。在这里,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银龄岐黄伴诊实践团的角色是医生的辅助力量。队员们穿梭在病床间,协助医生做好准备工作:为即将进行艾灸的老人铺好治疗巾,及时递上消毒棉球和艾条;在医生进行推拿或针刺时,帮忙安抚略显紧张的患者,轻声解释下一步操作;治疗结束后,细心提醒老人注意保暖、休息事项,并帮行动不便的老人整理衣物、安全下床。成员们仔细观察医生与患者的沟通,学习如何更有效地传递健康信息。虽然做的是辅助工作,但能近距离感受中医外治疗法的魅力,同时为医生分担、让患者更安心,这份“搭把手”的价值感十足。人流量最大的二楼大厅,是信息需求的“集散地”。“小姑娘,骨科在几楼啊?”“请问做B超往哪边走?”“这个药房在哪里取药?”……四面八方传来的询问声此起彼伏。实践团成员化身“活地图”和“解答器”,时刻留意着那些带着迷茫张望眼神的老人。一个清晰的指引手势,一句放慢语速的解答:“阿姨,内科门诊在3楼,您从这边扶梯上去右转就是。”“爷爷,取药在1楼西药房,我带您到扶梯口。”遇到需要多次解释或听力不太好的老人,实践团更是拿出十足的耐心,有时还需要借助纸笔或手机地图辅助说明。每一次成功的指路和解惑,看到老人眉头舒展、道谢离开,都让成员感受到被需要的满足。
本次实践活动,对实践团而言远不止是完成任务。在急诊抽血处,我们真切感受到老人面对智能设备时的无措,明白了“陪诊”在简化就医流程上的关键作用;在中医治疗室,我们体会到医生在繁忙诊疗中对助手的需要,也思考着未来如何将所学针灸推拿知识更有效地融入服务;在二楼大厅,我们见证了信息不对称给老人带来的焦虑,认识到清晰指引和耐心沟通的珍贵。
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银龄岐黄伴诊实践团用脚步丈量着医院的服务动线,用行动回应着银发长者的实际需求。汗水换来的是老人们舒展的笑颜和真诚的感谢,也让实践团成员更加坚定了学好专业、服务社会的信念。
护航银龄健康,上中医学子在行动!我们期待未来能将这份实践的经验延续下去,为打造更友好、更便捷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