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海以国际大都市的姿态加速迈向卓越全球城市,老龄化与少子化却成为绕不开的“城市命题”。近年来,上海把社区食堂写进“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一定程度缓解了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日常用餐需求。但据研究,老年人平均身患6种以上慢性疾病,而多数慢性疾病对饮食有着特定要求,然目前社区食堂在提供疾病防治相关餐食服务方面仍存在不足,尚未破解“吃对饭”的难题。
近日,我校中西医结合学院“AI心烹饪,膳养天年”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社区一线,分别走进上海市奉贤区奉浦街道九华生活驿站与静安区彭浦镇街道阳城贵都居委会,与社区工作人员、食堂运营方、社区卫生中心、老年人代表代表围桌而谈,全面收集老年群体对“增设慢性病特殊膳食窗口”的核心诉求。
在调研中发现,奉贤区奉浦街道辐射17个小区,拥有60岁以上老人约2.5万人;静安区彭浦镇街道涵盖36个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有5万人,老年群体基数较大。其中,彭浦镇街道全年送餐人次不少于12.6万人,反映出居民对食堂用餐的高需求。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病管理工作中,已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签约居民进行了标注,结果显示,超过30%的签约居民患有相关基础疾病,同时目前社区食堂开设情况中,九华驿站尚无针对慢性病老人的特殊餐食,而彭浦镇虽开设了针对老年群体的低盐低糖饮食,但口味较差,居民需求意愿较低。可见,在社区食堂开展慢病膳食窗口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居民条件差异大
定价定位“众口难调”
调研发现,社区老年群体存在明显的消费分层现象。在奉浦街道的动迁小区,老年居民普遍表现出较强的价格敏感性,对现有10元普惠套餐的价格变动接受度较低;而在阳城贵都、幸福里等商品房社区,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群体则表现出对15-20元优质餐食的支付意愿。这种差异导致慢性病特殊膳食的定价陷入两难:定价过高会流失动迁社区客源,定价过低则难保质量。
特殊膳食口味欠佳
长期坚持“食之无味”
受访老人普遍反映,现有的健康餐因口味过于清淡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彭浦镇社区的低盐低糖餐食接受度较低,部分老人表示难以长期坚持食用。由于老年人普遍存在味觉退化现象,对咸味、甜味的感知能力下降,使得本就清淡的特殊膳食更难以满足其口味需求。
用餐群体年事较高
跨越“数字鸿沟”困难重重
在线订餐服务的推行面临操作障碍。多数老年受访者表示对智能手机点餐操作不熟悉,更习惯传统的订餐方式。社区工作人员指出,这需要额外的人力支持来进行指导和服务。
4
疾病膳食科普存在“知识盲区”
部分老人对低盐低糖饮食存在误解,担心营养搭配不科学,多数受访老人对药食两用食材及其功效缺乏基本了解,增加了慢性病膳食推行的困难,提醒我们在后续工作中必须增加科普环节。
实践团充分调研九华驿站的健康管理方式和彭浦社区的银发老人心声,完善“慢病膳食可行性”的调研报告。团队将进一步把两场访谈的“声音”转化为数据与方案,让中医“药食同源”的智慧和AI精准配餐技术真正落到餐盘里,形成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老年慢病膳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