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落实市教委将案例教学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要求,马院研究生在暑期组成社会实践团队赴上海市对口帮扶城市——福建省三明市进行实践调研。此次调研以“五色融合·绿都新韵: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三明经验”为主题,旨在将三明市医改、林改等具有全国示范性的实践经验转化为鲜活的教学资源,聚焦“红色基因传承、医疗改革经验、生态文明建设、产业转型发展、传统文化两创”五大板块,通过实地调研挖掘三明实践经验中的思政元素,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案例深度融合,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服务。
7月8日上午,实践调研小组在三明市委党校接受了专家的专题指导。三明市委党校包锦阔教授以“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的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为题,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分享,包老师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17年的工作历程,详细介绍了总书记以“人民至上”理念为宗旨,在福建改革发展中的实践探索,尤其结合总书记在三明的足迹,讲述了总书记对三明发展的关心和期待。包教授的讲述使同学们深受启发,结合“从‘四下基层’工作法到构建服务型政府”“从保护文物古迹到筑牢文化自信”等理念及其实践,研讨了如何将改革经验转化为思政课的教学素材。
下午,实践调研小组赶赴沙县区开展“追寻总书记足迹”主题调研。在夏茂镇文昌宫红色教育基地,成员通过文物展陈、场景复原了解了革命时期党建引领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在“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团队走访了小吃产业合作社、调研了“党建+产业”振兴模式,收集基层治理与民生改善的第一手资料。
小组成员还围绕红色资源进课堂、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等问题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重点了解了“三明红医文化典型事例”“红军医院与红医精神”以及“长征中的红医”等问题,在革命年代,医疗工作者以简陋条件守护生命,长征路上的先辈以血肉之躯践行信仰,这些不仅是历史课本上的文字,更是激励当代青年担当使命的精神火种。这次访谈为后续案例开发积累了宝贵素材。
首日调研活动中,实践调研小组完成理论学习与2个调研点的实地考察,形成影像资料50余份、访谈记录2份。项目组同步召开现场研讨会,梳理出“党建引领产业发展 切实提高群众获得感”“红色文化传承与基层治理结合点”等2个教学案例开发方向,为后续深入泰宁等地开展林业生态与医改成效调研奠定基础。
包锦阔副校长结合《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中的案例,以从“探索市场经济规律”到全面深化改革、从“数字福建”到“新质生产力”、从“密切联系群众”到“人民至上”等七个方面为主要内容,阐述了总书记思想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让人感受到总书记做事的恒心和决心。下午我们追随总书记的足迹来到俞邦村。作为沙县小吃第一村,在这里我们领略到了真正的党建引领。村中的展板详细记录了在党组织带领下,从传统农业到小吃产业升级的转型路径,特别是“一户一店”模式如何让村民收入持续增长,这让“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从理论概念变得可触可感。现场看到村民利用红色资源打造的文旅项目,既保留了村落原貌,又通过规范化经营实现增收,这种兼顾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为研究基层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殷嘉萃
走进沙县俞邦村,仿佛踏入了一幅充满烟火气与生命力的画卷。这里不仅是美食的发源地——“沙县小吃第一村”,更是承载着习总书记关怀与期望的地方。沿着总书记的考察足迹,我感受到了纯朴的村落与乡村振兴建设的完美交融。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从总书记对沙县小吃产业的肯定中,我深刻体会到“小切口”也能做出“大文章”。沙县小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华饮食文化的活化石,俞邦村立足于自身优势,将小吃产业做大做强,带动了村民致富,让我更加深切地理解了乡村振兴要立足自身优势,找准发展路径。总书记对乡村生态的重视在这里也得到了生动体现:村里绿树成荫,溪水潺潺,村民不仅有“金山银山”的致富之路,更有“绿水青山”的宜居生态。俞邦村之行让我收获满满,俞邦村的发展历程让我看到了乡村的无限可能。我将以习总书记的考察足迹为指引,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卢俊铭
上午三明市委党校包教授的讲座,让我进一步深刻领会:唯有追本溯源,方能探寻历史轨迹,把握真理脉络。从地方到中央,总书记一路从基层中走来、从人民中走来,变的是日臻成熟的执政思维与逐渐丰富的工作经验,主政福建期间的诸多理念与措施,如“数字福建”“四下基层”等,彰显了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不变的是一心为公、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总书记无论走到哪里,都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念兹在兹。
下午我们在沙县区调研夏茂镇文昌宫和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对三明革命历史与红色文化、小吃文化有了更全面直观的理解把握。开国少将张廷发饮水思源、不忘故里的事迹让我们感怀至深——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既然家乡的一方水土哺育了我们,我们便应该以实际行动建设家乡、回报桑梓。而小吃文化的繁盛也令我们印象深刻,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土文化,重点发展特色产业,让餐桌上的家常美食也能变成脍炙人口的金字招牌,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张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