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人类思维的多重向度」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岐黄中国思维系列2.0课程之一,课程内容涵盖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历史学、医学、领导学等多领域。课程旨在涵养学生的精神世界,架构起其心灵空间,启发学生从人类和社会发展角度进行科学思考。授课团队由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多所院校知名教授组成,旨在打造跨界协同一体化育人2.0。课程面向本科生、中医学(屠呦呦班)和硕博士研究生,通过跨学段的课堂形式,打破学段、学科之间的壁垒,构建本硕博一体化育人2.0。
2021年岁末,课程第二季经过迭代升级再次与大家见面,课程倡导更深刻的对话,更深度的参与,在阅读、倾听、讨论与对话中碰撞智慧火花。课程组将对本次课程内容进行系列推送,本次推送撷取童世骏教授哲之思中讲课内容,以飨读者。
2021年12月30日,《人类思维的多重向度》课程第二季开讲。上海纽约大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童世骏以“哲之思:认识哲学”为主题作课程首讲。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舒静向以童世骏教授为代表的课程团队成员表示衷心的感谢,期待同学们珍惜课程的每一讲,勇于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用跨学科的视野开启未来的学习与研究。课程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陶思亮教授向同学们系统介绍了课程开设背景及学习要求。
课前问题回应
本次课程运用翻转课堂的形式,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和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带着问题进课堂,深刻思考哲学问题,与学生一道打开哲学的大门,训练思维能力,打破固有的思维格局。
课程伊始,童教授针对同学们提出的“人们时常说哲学是研究形而上的问题,且绝大多数的研究都无法被验证,既然如此,哲学研究应该以什么样的评判标准来被衡量呢?”“宇宙观是什么?为什么说宇宙观是人生观?关于宇宙的思考,难道不是天文学(自然科学)吗?为何与哲学有关系?”“有时候觉得自己对哲学问题的思考方式很奇怪,有些毫无意义,哲学和科学的异同是什么?”等问题作出回应。他表示很欣喜看到大家非常认真的思考了问题,并对哲学产生了惊奇,深度地卷入,深度地参与课堂。
一、什么是问题?
童教授对“什么是问题”作了分析,把这个问题的成分做了区分,这是一种典型的哲学的方式,叫概念分析。主要从六个方面,即知识的匮乏、排除知识的要求、提问的主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问题的评价,对问题做了思考。首先是问题表达出人们的知识匮乏。只有在存在知识匮乏的情况下才出现问题。表达知识匮乏最有名的一句话是苏格拉底说的: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光是表达了知识匮乏还不够。苏格拉底讲的,“我只知道我自己一无所知”,已经包含了两部分:知道的对象是无知;我毕竟还是知道的。所以一方面是知识匮乏,另一方面要对知识的匮乏有所知。其次,问题表达出人们对于无知的知识。善于提问,一方面是表达了一个人善于提问,一方面也表达了这个人他知道自己有很多的无知。所以提问多并不等于自己很低级,很无知,恰恰表明了你还有知,你知道自己的无知。根据问题的形式可以看出,问题分为两类,我们可以用英语语法做一个简单的说明。英语中的疑问句有两类,一是特殊疑问句,一是一般疑问句。最后,问题表达了排除无知的要求,以上是关于问题的三个特点。另外,童教授对发问的主体、消除问题表达无知的方法、以及对问题的评价与对命题的评价做了比较分析,引发同学们深入关于“问题”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自主思考。
二、哲学问题有哪些特征?
哲学所表达的是一种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因为哲学是对整个世界,包括对世界当中的人、人和世界的关系提出问题,属于一种根本性的发问。基于对问题的概念分析,童教授认为哲学问题的特点可以基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探讨:知识匮乏;无知之知;求知欲望;发问主体;解题方法;问题评价。哲学问题所表达的无知状态,针对无知之知做表达,要求进行哲学思考,提出哲学问题,需要有两种最重要的能力:批判能力和想象能力。
哲学问题跟其他问题一样,提出来就是为了要解决它,提出来就是为了要寻找到答案,克服相应的知识的匮乏。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结论部分他有一段话,经常被人引用:“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敬仰和敬畏,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它表达的是一种追求,这种追求,这种敬仰,不仅仅是探索。从哲学问题提问的主体来看,哲学问题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往往是永恒的,每一代人都会重复提同样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会有不同的含义。对于哲学问题的评价,提到了霍金的有意义和无意义的观点,并且引用了非常重要的哲学学派之一逻辑实证主义代表人物卡尔纳普的观点,他认为那些传统的哲学问题,往往都是用一些没有经验意义和逻辑意义的术语来表达的,或者说是一些没有经验意义或者逻辑意义的命题。这是卡尔纳普的观点,即有些哲学问题会被看作伪问题。不是真假的问题,是真伪的问题。真问题是有意义的,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对于哲学问题的特征思考提供了思考视角。
三、哲学问题是什么?
哲学问题是解释世界的问题。马克思在1845年初写的《费尔巴哈论纲》,一共十一条论纲,最后一条中有这样一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童教授提出哲学和科学的共同点在于,哲学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但哲学研究与哲学以外的科学研究有区别:科学研究事实问题,而哲学则在与事实问题的关联当中研究文本问题、概念问题、规范问题、整体问题。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最后做了归纳和总结:哲学问题是关于人自身及其与世界关系的根本性发问;提出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人之种类特点的表现,或许也是人之个体乐趣的享受;哲学问题之所以为哲学问题是因为它们是被思辨和争论的;解决哲学问题或许涉及实验(观察)和演算(推导),但不可能取决于实验和演算;这些问题虽然往往经久讨论而未有定论,但其含义未尝不可以得到澄清和更新;研讨哲学问题既会有大的认知效应,也会有大的实践效应;研讨哲学问题未必使人聪明,但回避哲学问题一定不够聪明。
通过童世骏教授对哲学问题生动而深刻的剖析,同学们既感到视野拓展,又在思想上醍醐灌顶,不仅加深了对哲学的学科了解,更尝试了从哲学的视角看待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愈发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与反思。整个课堂在思维的碰撞和交互中闪耀,引领学生学习,让我们认识哲学、走近哲学、思考哲学,进而更好地过更有意义的生活。
学生课后反思
童老师在正式开始讲授上课内容前,用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解答我们在课前提出的问题,不仅我自己提出的问题得到了解惑,更通过聆听童老师对其他同学问题的解答,感受到自己豁然开朗:有许多同学提出的问题,我之前都没有想到,但都特别有意思,值得深思,童老师的回答也深入浅出,幽默生动,课堂上时不时响起同学们的笑声。上完这堂课,我仍然感到意犹未尽,能有这么好的机会聆听童老师授课,实在是幸运!
——基础医学院21级屠呦呦班朱逸菲
谢谢童老师,收获很多,在老师提到不确定性时提到,世界始终存在不确定性,需要理解不确定性,这样世界就不再陌生与野蛮,包括提及对进步的哲学思想,无论我们获得了再多的事实或是真实,如果没有价值前提,那就没有价值结论。故,追求进步更多是因为我们想存在价值,让我意识到价值的重要性。此两点也让我感受到老师对世界的温柔与积极,以此治愈,唤醒了我为人的原动力。谢谢老师。
——国际教育学院20级硕士研究生柴田里咲
感谢童老师的授课,为我们打开了哲学世界的大门。就我个人而言,平日对哲学的主动接触太少,本次课程,让我对哲学问题的内涵与特征,有了更为系统、专业的理解。作为医学生,我现在也有了兴趣去了解、探索医学哲学这一分支。感谢童老师一上午的精彩讲课!
——博物馆21级硕士研究生濮姗姗
听了童老师的讲座,我对哲学有了正确的认识,走进了哲学的世界,同时在听讲的过程中,也明白了一些,在我迷茫时经常使我困惑的问题,感谢童老师!
——基础医学院21级屠呦呦班秦科强
第一次对哲学有了多方位、具体的理解,如哲学问题是挑战边界、挑战前提的。哲学家个人提出的哲学思想与哪些因素有关?(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性格特点等等)
——马克思主义学院21级硕士研究生徐东莹
童老师在短短的一上午,却花了很多时间来回答我们的问题,这既解决了我们的真实困惑,又为我们揭开了哲学的一角。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深入浅出,这一角也许不够看到哲学的伟大,确足以引起思考与兴趣,足以。
——岳阳临床医学院18级博士研究生陈蕾
童老师讲的课很棒!看得出非常用心的在回答大家的问题,而且用的是比较简单易懂的话语,下了很大功夫为了让大家能够听懂。很喜欢童老师!也很感谢童老师回答了我的问题,关于分配,确实是没有最完美的答案,但哲学会一直鞭策我们去寻找更优解,希望在以后的课程中可以继续在哲学领域的探索,启发对日常生活更深入的思考。
——康复医学院20级本科生沈瞳
非常感谢童老师的授课,在童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打开了哲学这扇大门,了解哲学,理清哲学思路,对哲学问题进行认识和思考,揭开哲学的神秘面纱。通过学习中,我了解到了研讨哲学问题未必使人聪明,但回避哲学问题一定是不够聪明;但同时我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够对哲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在今后我会多接触有关哲学的书籍,相信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哲学,才能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对人生有更多的感悟。
——基础医学院21级屠呦呦班黄宇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