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领学人
我们崇敬的
傅维康老师
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岌岌可危
十几个热血青年为挽救中国挺身而出;
一百年后,社会主义巨轮驶向远方
雄伟的中国正逐步走向崛起
一场疫情,掀起巨浪波涛
逆流而上,更显医者担当
上海中医药大学星火大学生
红色精神宣讲团
开展线上主题宣讲活动
让我们通过100个红色故事
走近先辈们的经历
学习红色经典
了解中医药的红色征途
傅维康教授出身于“红色”家庭,是被毛主席称作“我党第一个红色医生”的傅连暲同志之子。1957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今复旦医学院),1958年,被当时的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现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王吉民馆长选中当助手,从此专心医史研究。
1978年后,傅先生历任上海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副馆长、馆长,同时兼任医史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傅先生不仅致力于培养医史人才并频繁接见外宾参观、来访,而且对国内医史研究倾注大量心血,组织编撰多部享誉国内的医史教材和专著。
心维医史,述珍杏林
他治学严谨,文风朴实,一本《杏林述珍》,享誉国内外。短短11.7万字,22个专题精心裁剪,著述古今,他用简洁生动的行文和通俗的文风讲述着中医故事,高超的引领读者欣赏医药史长廊中最佳的景观。他严谨的学风还体现在对基础文献的掌握上,他“思维开阔而周密”故能“常阐发一般之不详”。如“火的发明对人类医学的意义”,他不单讲“保暖与熟食”,更是引申到灸、熨法的发明,并深究到火制陶又促进了煎药、汤药的产生。傅先生上下求索,爱好阅读,但又不唯书是从、人云亦云,对书刊的重要论述他也总是探其本源。对医史的研究他一丝不苟,《杏林述珍》更是三易其稿。辨析名义求真知,史海求经述杏林。
弘扬岐黄,名誉海外
1972年,美国尼克松访华,在其回程时,我国向美国政府赠送了大熊猫及诸多礼物,其中就包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的《中国的针刺麻醉》,该书正文为26页,附图2页,共有九附图片,其中的压轴之作就是傅先生主笔的《从针刺治疗到针刺麻醉》。这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在当时有着特别的历史意义,他向用简洁的语言美国人民展示了针灸学及针灸麻醉的历史意义与当下发展,《科技日报》9月25日发表的署文追述到,“1972年,尼克松将针刺麻醉带回到美国,从此,针灸的影响开始在美国扩大”。
傅维康先生的诸多著作影响海外,将中医介绍给了世界。美国医学界称赞《中医针灸史话》使他们了解了针灸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史,李约瑟在看过英译版《中国医药历史漫画》后,写信向傅先生表示读后十分感兴趣,并建议他们的东方科技史图书馆收藏,以供众览。1993年,傅维康先生被录入中国权威的《中国当代高级医师大全》,同年,英国名人传记中心向傅维康先生颁发证书和证章,表彰他为中国医学史林股的杰出贡献。
同学们说:傅先生一生都在为中国医学史研究发光发热,为新中国医史文献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治学的严谨和对中医的热爱深深地打动了我,为文朴实,严谨求真。《杏林述珍》短小精悍,文如其人,朴实无华。正是这样一位质朴的老人,将中医展示给了世界,让世界认识了中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总结:“闻志广博色不伐,思虑明达辞不争,得志遂茂而不骄,贤者宠至而益戒”,傅先生长期从事医史研究,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潜移默化,一滴一滴的融入到他的血液里,使他身上有着一种中国式学者的风范。他待人谦和,治学严谨,生活上他从不炫耀家世,工作上照顾新人,学术上一丝不苟。正是他为医史倾注的心血让世界看到了中医,认识了中医,如今,傅老已九十多岁,仍笔耕不辍,为中医不断地谱写新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