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实践:抗疫一线新时代中医人丨80后“自信新青年”以期待命名未来

发布者:团委发布时间:2020-05-17浏览次数:349

编者按:在抗击新冠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上海中医药大学227位白衣战士毅然加入援鄂医疗队,英勇逆行共抗疫情,体现了上中医人的力量与担当,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也深深鼓舞了广大的中医学子。校学生会、研究生会走进援鄂的医务人员代表,开展《传承与实践:听援鄂青年讲讲战疫故事》系列访谈,了解他们的战疫故事,激励一位位中医青年传承使命初心,力行实践报国。

马子霖,龙华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武汉第四批援鄂队员,先后师从民国经方大师刘民叔入室弟子卞嵩京主任、孟河丁氏内科第四代嫡传丁一锷教授,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式对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康复,以及胃炎、咳嗽、失眠、疲劳等急慢性内科疾病的中医治疗。

今天我们的故事主角,是来自龙华医院心内科的马子霖医生。

在患者眼中,医生总是严谨而忙碌的一群人,其实在工作之外,马子霖医生是一个快乐的80后青年。

 

传语平安,防护视频引爆朋友圈

配乐激情燃烧,穿戴安全防护服的动作有条不紊,马医生稳中带皮的身影带给大家会心一笑,也让后方的挂念的亲友们安心了许多。然而,穿戴防护服仅仅是工作的开始,进了负压舱之后,马医生要面对什么挑战呢?

Q&A

穿着防护服进行日常工作,体验怎么样?

其实蛮辛苦的,尤其是给病人做康复训练指导,这个是最累的。

要给他顺一遍动作,病人会了就好了。如果你示范一遍之后,病人记不住,还要你给他把手把手做完。他动作做完一套之后,尤其到后期,天暖了,还穿着防护服,做完以后从上到下全都是汗,出来的时候都快休克了。

 

您在武汉的日常工作有哪些?

药物治疗方案的确定,治疗上的操作,包括针刺的治疗和重病人的插管,以及后期的康复。

康复和针刺,尤其是康复,因为我们整个队伍里面只有我一个是搞康复的,所以主要是我一个人在管。针刺也就只有我和另外一两个医生会。于是只好我们几个人每次当班的时候就去做一做。

 

在武汉的工作和在上海有什么区别?

在那边,面临精神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工作的内容也会有压力。

不像在我们上海的医院,有实习生、有下级医生可以分担工作。在雷神山那边,从收治病人、问病史、开医嘱,写病历到给病人去处理问题,去给病人做治疗,所有的事情全都是自己来。

并且在隔离舱里面,你是穿着防护服去做这些事情。所以从精神和身体上全都是一个比较高的一个工作强度,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在这种环境下,你还要去考虑,尽可能的怎么样去给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疗。

不像我们在这里医院里,你今天状态不是很好,你可以找同组的其他的医生搭个班。在那边就是一个人,所有事情,上上下下事无巨细,你不能出一点点问题,你就一定要负起所有的责任,所以这个的压力会比较大一点。

抗疫一线的工作十分辛苦,但其实,马医生从来没有后悔过这个选择。

摩拳擦掌,英雄自有用武之地


疫情初起,马医生就时刻关注着媒体的新闻报道,通过其中的病情描述,来思考这个病可以怎么治疗。

Q&A

您当初是自己主动申请前往一线的,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我大概在211号那天听说有医院开始招募队伍,我就找我们医院领导,跟他们说,这个我一定要去的。

为什么?我跟他讲理由,我的太师父,上世纪20年代,在四川治过一场霍乱,后来还写了本书,这本书我们师门的学生都学过。所以这次疫情,从一开始爆发,我就一直在关心这个病到底是什么情况,师门里也在讨论,说这个疫情一定要控制住,要早点用中药。

然后就去了,这个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满腔热血肯定是有的;还有一部分是感觉,我终于可以上前线,终于可以一身本领有地方用了。

 

当你知道你即将要离开武汉回家,心情如何?

非常复杂,真的。

我们刚过去的时候医院是空的,我们是先扛了几十斤的物资过去,桌椅板凳呼吸机,什么脸盆药物之类,什么都全都是靠自己扛进去,把房间整理出来,然后把病人收治进来。接着去摸索整个治疗方案,各种情况怎样去治之类。

花了一个多星期时间摸索出一套方法,第一批病人出院之后,我们把这套东西全部摸出来了,那个时候大概3月初。

然后到了3月中旬的时候,通知说你们可以准备回家。当时我心里想,来都来了,都好不容易理顺了,现在说要走了,总觉得还是希望能多看一点病人。

同时对家里来说,虽然我们每天有时间的话会开一个视频,远程的看一看,聊一聊,但是肯定会担心,家里老人年纪很大,身体又不是特别好,会去操心这个事情。

会想家,但是也没办法。所以到了回去的时候就想:也好,家里终于也能安心了。又想多做一点,多看点病人,提高点工作效率,另一个又觉得终于也能回到家里,让家里人放心,自己也放心一点。

一展所长,不负少年。马医生对武汉的告别,无悔无憾。

 

信心满满,扎根岐黄传承中医精华

经历一番艰苦奋战,随着雷神山医院休仓,马医生圆满完成了援鄂任务。其中,对中医的信心陪伴着他,走过了这段意义深刻的时光。

Q&A

看到这些病人,面对以后的工作,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很多人问我,其实我知道你想问你怕不怕对不对?其实我跟你说一句话,这句话是真心话:根本没有怕。

为什么?一个可能是我个人本身就比较开朗,性格原因;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在那边的防护是非常好,非常严密的,戴两层手套,两个口罩,根本就是非常的安全。

当然,最重要的是什么?其实是从我还没去的时候,我心里就有一个底气,我觉得这个病是能治的,这不是个绝症。

这个病尤其是从我们中医角度来说,它其实就是一个常见的一个瘟疫而已。

我在去之前,只能从媒体报道上获得一些信息,知道这些病人大概是什么症状,怎么样发病的疾病过程,去推测这个病该怎么治。

真正到了武汉之后,问过一圈病人,再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之后就更加相信了,这个病真的很好治。很多症状简直就是照着《伤寒论》去生的,口苦咽干目眩,就非常典型。

那些症状符合之前推断,再把这些药用上去。三五天或者一个星期之后,很明显的这些病人症状就改善了。

 

你认为中医在疫情当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核心、主力。

我可以这样说,除了危重症需要生命支持的阶段,其他所有的环节都是,中医占绝对的优势。

 

从您的经历中,您认为,对于刚进入临床的小白医学生,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哪些心得经验?

第一个,技术肯定是要扎实。说句实话,你在那边看病也好,在这里看病也好,都一样,无非就是换个地方看病,只不过这是个传染病,有传染性而已。

相对于平时看病,除了我们在一个特殊的地方穿一身防护服给病人看病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区别。所以还是基础打扎实。

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有特殊的经验的话,《伤寒论》是本好书,大家好好学一学。

真的,因为这次在我看来,比如说清肺排毒汤,仔细看里面的方子,都是经方,他里面的核心的方子,麻杏石甘汤和小柴胡,是最核心的方。

一个治太阳一个治少阳,我个人的经验是里面还可以再加一个小陷胸汤,顶多后面再加一个就是千金苇茎汤来排痰。其实从早期的麻杏石甘汤,就是太阳的麻杏石甘,往少阳转的小柴胡,再到太阳往后一点的小陷胸,这些用基本辨证辨经,大多数病人百分之七八十全部搞定。

 

怀抱信心,踏实学习,这实在又朴素的经验,同学们记住了吗?

 

时代青年,以期待命名未来

马医生的标签有很多,他是患者眼里严谨可靠的医生,是家人眼里开朗风趣的亲人;在时代眼中,他是个性表达的80后,在家国眼里,他是充满信心的新青年。

Q&A

当初为什么选择学医?

还是因为家里,我很小的时候,我爷爷身体不好。当时我跟我爷爷非常亲,后来对我的影响会比较大一点,长时间就想着我就去做医生,就是说医生来照顾好家里人。

小时候外公会带我打太极拳,还是受家庭影响,从小又中国传统文化这东西就非常感兴趣。所以从小就有这个概念,我要长大要做一个医生,后来报志愿的时候就报了中医。

大概是我高三还没高考的时候,我爷爷因为膀胱癌去世,比较遗憾。但是后来我就是说还是要学医,就是学中医,尽可能守护更多想要守护的人。

 

作为一个80后青年,像90后一样,大家都曾经被评价过“垮掉的一代”,您怎么看待这种评论?

我相信:一定是一代比一代好的,一定是一代比一代强的。

就像我们80后这一代人,肯定是比我们父辈的这一代人强。因为国家教育、经济、政治各方面都在整体的实力都在往上走。当国家在往上走的时候,他培养出来的老百姓的整体实力一定是比之前的要高。少年强则国强,国家强则少年强,所以我们这一代一定是比前一代要强。

反过来也是讲,90后这一代一定会比80后这一代要强,00后这一代一定也会比你们90后这一代要强。

我有一个非常深的体会,就是说其实90后也好或者00后也好,比我们或者是比70后、80后这一代人会更多一个什么?就是自信。

更自信,各方面的,对个人的也好,对民族的、对文化的、对国家的这种认同感和自信感,肯定是一代比一代要强,肯定是会更自信。

所以我觉得那些评价无所谓。客观的讲,一定存在部分垮掉的人;另外原因,是代沟引起的:可能老一代的对年轻一代的一些做法表示不认同,不理解,坏了规矩,我觉得都很正常,每一代都会有各自的一些特征烙印。

 

可以谈一谈您这次经历最大的收获吗,对咱们中医药大学的学子们有没有什么想要说的?

一定要说收获的话,我还是觉得最大的收获是自信。

自信。

我不知道现在的学校里的学生对于中医的看法是什么样子?我是07年本科毕业,10年硕士毕业的,然后12年完成规培开始参加工作。我同一届或者是前后几届的这些同学,对中医非常有自信的,并不是特别的多。

经过这一场疫情之后,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其实我们中医在很多地方有太多的优势,太多有效的东西。

但是因为,一个是我们没有好好的去学,另外一个也缺少去整理、去发展、去吸收现代科学的养分的方法。

现代科学的一些经验技术、这些东西,这些理论都是有养分的。中医从古至今一直是从当时的各种各样的基础学科里的一些吸收养分,一代又一代地去发展起来。那么我们中医在现代这个环境,面对这么多的先进的技术,包括关于文化上的养分,包括技术上的养分,怎样从这些当中去吸取养分,来发展中医,完善中医?

我们需要最优秀的人才去做这些事情,那么这些优秀的人才怎么会去做这些事情?要有信心。如果没有信心,就不可能会有人加入到我们的队伍当中来,去发展它、去壮大它、去用它。

讲白一点,就是当我们开中药的医生自己都不相信,我们这张方子开出来是有用的,你怎么去说服病人说这个东西吃了我的药就是有效?你自己都不相信,怎么可能有底气地对病人说:“这个方子,你吃个两星期看看”?

最起码就是说我对自己的实力是有信心,我们反过来讲,对中医也是有信心,我才会去坚持做这件事情,那么我也是希望我们同行后辈,或者说是学弟学妹们要有信心。

我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优秀的人才能够加入到我们的队伍当中,我们才能够做大做强。

一定要有新鲜血液来做这个事情。

 

马子霖医生的抗疫故事值得每一位中医青年从中汲取力量。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从真理中拾取信心,“尽可能守护更多想要守护的人”是他对中医之路最真切的理解。

怀抱信心,敢于奋斗,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临床上不断磨砺自己的技术,在时代的考验里勇往直前。

“一定要有新鲜血液来做这件事。”

少年风华,且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