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拉开窗帘,舒展筋骨,迎接千万缕阳光,光辉散落,一切甚好。
第一站——寻发展
在这样令人愉悦的天气里,中药学院“生态傣药”实践团热情洋溢,前往社会实践首站——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在李医明书记的带领下,实践团与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展开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座谈交流。
傣医药学院建校不久,无论是在软实力还是硬实力方面均存在极大挑战。面对各种层出不穷的问题,傣医药学院老师在纪委主任李燕老师的带领下各抒已见。傣医药学院建校初期,师资人才极度紧缺,很多专业缺乏高水平专家指导。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科研力量薄弱,以致无法申报高水平科研项目。同时台海川老师也提出傣医药产品的开发仍只停留在初级阶段,制剂往往以药材打粉混合制剂为主,在发展中,缺乏系统的体系。
认真聆听傣医药学院代表老师的需求之后,李医明书记认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宏伟的蓝图需要脚踏实地、精准对接。傣医药的开发与发展更需要结合临床逐步积累经验,形成自我开发模式和体系。而对于学生交流方面,中药学院团委书记陈麓圣老师,提出通过两团共建达到两校双创工作的突破,不仅可以促进我校学生更深入了解民族医药文化,助力傣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可以在双方学生的交流中给予傣医药学院学生一定程度的启迪。
第二站——探资源
随后,“生态傣药”实践团在李晓花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在这个研究所中培育着极为丰富的傣药南药种质资源,随着参观的不断深入,通过当地老师的讲解,实践团了解到傣药品种虽然丰富,但是由于经济作物,尤其是香蕉与橡胶的过度种植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野生傣药资源日趋减少,加之国家对于野生傣药资源保护的日益重视,很多傣药被禁止采摘,因而均是从临近的东南亚国家进口。
参观交流中,当地老师还根据野生傣药现状,提到傣药资源普查及品种鉴定中存在的种种困难,我校倪梁红老师结合多年从事整理并研究藏药的经验,向傣医药学院提出对于傣药资源的研究不应无限扩大范围的建议,指出傣药资源的研究应当以常用药或某种特定药作为切入点进行系列研究,以点扩面,触类旁通。
当然,在对傣药资源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我们也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傣药进行了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比如竹叶兰、肾茶、血竭、软枝黄蝉、马钱子等。后期回到学校,我们将会在制作腊叶标本的基础上,进行植物种质资源的分析,在实践中实现对于傣药的学习和传承。
第三站——觅文化
按照行程安排,一切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下午,实践团前往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进行参观学习,玉腊波副院长对我们进行了盛情招待。首先,院长带领我们参观了中草药房和傣药房。在药房中,我们有幸了解到现如今傣医院所使用的现代化的傣药产品,在交流的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傣药在现代发展中存在缺乏饮片标准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稍后,院长又带领我们前往了傣医药文化展览馆,在她声情并茂的讲解下,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傣医药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更深入到了解到傣医药文化发展的历史以及它的理论体系。最后,我们在充分学习傣医药理论的基础上体验了傣药特色疗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睡药”疗法。“睡药”疗法结合傣医特色经过药材浸泡、加热、平摊、拌匀、再平摊、覆盖等一气呵成的工序便可帮助患者治疗风湿痹病等疾病。
在傣医医院的参观学习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傣医药浓厚的文化氛围。
远离书本,深入实践,不再高谈阔论,而是脚踏实地认真探索、发现。这一天,忙碌而又充实,于我们每一位中药学子更是一次难得直面现实的经历。各种滋味,还需细心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