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 简报 第八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9-26浏览次数:10

 

            

上海中医药大学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

简 报

第八期 

共青团上海中医药大学委员会 

                                            2011716 

 

喜庆建党九十华诞  启程中医理想之路

                 ——穿越革命圣地,博士团走进贵阳

为庆祝建党90周年,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激发共产党员创先争优和为民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卫生行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开展博士义诊团“红色青春贵州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将中医医疗卫生技术和医疗卫生服务送到基层,帮助老区群众进一步认识与了解中医,让祖国医学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这次红色贵州行活动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邹菁副院长和培养学位办陈嘉峣副主任带队。

今天是个好日子,是我们从上海出发去贵阳的日子。中午匆忙吃过饭便和同学一起拖着行李乘坐地铁往虹桥机场赶,昨晚过度兴奋又一夜失眠,当站在机场等候集合时却没了半点困倦,充斥满脑的一股子热情倒叫人更为清醒与灵巧。待师生12人全体到齐,打量着彼此,从各自的笑颜中感觉到朝气蓬勃、斗志满满。外面下起了雨,飞机晚点了,但这并没有影响大家的好心情,在耐心等待的过程中,我们在飞机场候机室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启程仪式,由邹院长主持并发言,邹院长叮嘱大家,既要把所学服务于老区人民,又务必注意安全,然后大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合影留念。

终于等到了排队登机的时刻:晚上1850,大家排起了长队等候登机,约1910飞机离开上海前往贵阳。第一次坐飞机,无数次幻想坐上飞机后窗外面应该是蔚蓝碧空,浮云朵朵,可事与愿违,从窗子往外边看,只有灰蒙蒙的一片,什么也没看到。坐在飞机上,大家感慨万千,异常兴奋,为有幸参加这次实践活动,将自己所学服务老区人民而自豪。不知不觉飞机已达贵阳,坐在飞机上详细俯瞰,渐渐接近地面,下面的景色越来越清晰,整座山城被点点灯光点缀,给人一种来到天堂的感觉,我不仅在心中欢呼:贵阳,我们来了!

在来贵阳之前,我先对贵阳做了简单的了解。贵阳是中国贵州省的省会,也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被誉为“高原明珠”。贵阳是一座拥有千百年历史并具有独特人文气息的城市。有人说,一个时代是一片树林,城市则是这树林中的大树。当这片树林在时代风云中哗哗作响时,贵阳,这棵云贵高原上的大树,也正努力地吮吸着时代的养分,在岁月中枝展叶发。因贵阳森林覆盖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最高,又得名“林城”和“避暑之都”。贵州是个红色资源大省,拥有非常丰富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贵阳作为贵州省的省会,从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革命历史时期都有红色旅游旧址存在,是我国著名的红色旅游名城。贵阳也是云贵高原上一座山城,在坐车从机场去住宿地的途中,层层叠叠的灯火看上去很有韵味。夜色中的城市主干道璀璨迷离,贵阳市区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灯火阑珊。其美丽让人无法用几句话来形容。忽然脑海里涌出不久前在某处看到的几句诗词:“霓虹初展,万家灯火现。银龙摆首尾不见。疑是琼阁落大连。独看夜色心绪乱。细雨芊绵,忘却江南岸。”

我们到达贵阳已是晚上23点,但市区的主干道上还是灯火通明,来往的车辆很多,处处透着一种繁华热闹。安排好房间后,我们开了一个小会,商量了明天的具体行动和任务。

晚上躺在床上,已是24点左右,但思绪澎湃,久久无法入眠。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之际,学校组织这次活动并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深入接触贵州人民群众。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实践革命精神、进一步提高对革命精神的认识和实践水平,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奋斗,争做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理想之路” 国医大师寻访活动

——访国医大师郭子光教授

为整理、挖掘和研究国医大师的中医教育思想,探索建立和完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我校于今年暑假开展了“理想之路”——国医大师寻访活动。全校多个寻访小组赶赴祖国各地,通过对国医大师的访谈,对其中医教育思想进行整理和总结。714,由校团委陈正芹老师、吴平老师和09硕的徐川同学、08中临七的汪猛同学组成的寻访小组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采访了国医大师郭子光教授,由此拉开了本次寻访活动的序幕。

    在访谈前的当天上午,采访小组一行4人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团委老师的陪同下,赴郭子光教授的门诊进行了观摩和拍摄,郭老耐心细致的诊疗和一丝不苟的带教过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午,经成都中医药大学团委老师及郭老名师工作室成员的悉心安排,寻访小组成员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对外交流会议室内对郭老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郭老就自己的成才经历、经典的学习方法、中医高等教育的模式和中医人才标准等众多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采访伊始,郭老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学经典,跟名师,多临床,有悟性”的中医教育观点。他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家传教育、短期进修及科班学习兼有的中医教育经历。郭老之所以走上岐黄之路是深受其父亲和舅父的影响,采访中他深情地回忆了父亲、舅父在家乡悬壶济世的故事,以及郭老在父辈及师长的指导下,走上从医道路,并为之奋斗终生的难忘经历。郭老认为中医人的成才没有捷径可走,成才的关键在于勤阅读、勤笔记、勤背诵、勤思考。从医60载,郭老始终保持着每日翻阅中医书籍,勤做读书卡片的习惯,他说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记忆,只有记录下来的内容才更可靠;而对于背诵的要求,郭老的自我标准是“滚瓜烂熟”。

在谈到经典的学习时,被誉为伤寒达人的郭老反复强调,正所谓半部《伤寒》走天下,包括《伤寒论》在内的四大经典都是汇集了古代众多医家集体智慧结晶的著作,这些经典著作代表了中医的宝贵经验,因此中医学子一定要背诵经典,吃透经典上的每个条目,并要不断地温故知新。郭老要求学生背诵经典的严格是出了名的,曾经有位研究生因背不出经典而受到他的严厉批评。

郭老还指出,经典本身来源于临床。因此学经典的意义在于能灵活运用于临床,他对目前中医教学中理论和临床脱节的问题深感担忧,郭老指出中医教育要重视理论与临床的有机结合。在郭老看来,中医学生要成才,必须经过严格的临床实践的历练,而临床实践中的疗效是中医的生命,访谈中他向大家穿插着讲述了不少自己的临床病案,生动地展现了中医独特的疗效魅力。在临床带教中,郭老还大力提倡“病证结合”的诊疗思路,他归纳了“病证结合”论治的四种形式,指出每种形式的特点、优点和适应范围;并把自己总结的临床诊疗步骤传授于学生,学生们按此步骤操作,鲜有遗漏。

在中医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问题上,郭老分别谈了师承制和学院制两种教育模式的利弊,他认为师承制的教育方式更适应中医文化的特点,它能进一步深化中医药的教学,符合中医药教育的特色;而学院制的教育则可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样的模式更适应中医现代化的要求。郭老表示,在今天以学院制教育为主体的模式下,名师工作室方案的出台进一步填补了师承制教育的空缺,完善了中医教育的模式;同时,工作室为整理、发掘名老中医经验,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医提供了新的平台。

访谈中,采访小组的成员请郭老谈了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教育问题。郭老指出,现今中医的教育存在着明显的西化局面,这使得中医处在了岌岌可危的边缘化,郭老认为中西医各有优势,中西医结合的教育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因此他强调,中医一定要姓“中”,包括中西医结合在内的各类中医高等教育的方针要以中医为主体。

对于合格的中医接班人需要具备的核心素质,郭老认为,作为岐黄之术的传承者首先要热爱中医,要坚定继承和发展中医的信心;其次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因为中医和中医药的文化直接脱胎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二者唇齿相依,郭老不仅从小研习中医经典,还曾进入私塾学习《论语》、《中庸》等儒家经典,打下了扎实的传统文化和古文功底,为日后潜心阅读中医古籍铺平了道路;同时,郭老还指出,中医人要突破目前知识面狭隘的局面,在学术上做到广博而精深,在临床中不仅要精于诊病,更要通达“人事”,此外还需具备正确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只有满足了以上这些条件的中医人才能成为传统和创新相结合的人才。

采访的最后,郭老不仅口头寄语了他对年轻中医人的厚望,还挥毫写了下他对中医未来的殷切希望。采访结束后,寻访小组代表学校向郭老赠送了礼品,并合影留念。

成都采访团 陈正芹 吴平 徐川汪猛

 

报送:团市委、校党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抄送:各附院党委、各学院、部党总支、各直属党支部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辑:石 怡  管思思  刘 洁     指导老师:陶思亮  唐 燕  陈正芹  郑 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