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认同看中医发展”——第三届“读经典、谈心得”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总结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4-15浏览次数:9

 

 从文化认同看中医发展

李海英

42下午,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会主办的第三期“读经典谈心得”文化沙龙在研究生院第二会议室如期举行。《中医药文化》杂志的编辑李海英师姐从三个方面就“文化认同与中医的发展”做了精彩的演讲,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也都积极的与主讲人进行互动,讨论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

一、何谓文化认同

1、文化认同的概念

文化认同是指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将某一文化体系融入自身心理和人格结构中,并自觉循之以此来评价事物和规范行为。它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文化心态,核心就在于价值理念,并且是一门学科内在的发展动力。文化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逐渐的凸显出来,美国颇受争议的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认为“后冷战时代里,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差异,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也就是说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形成了后冷战时代国家之间政治格局上结合、分裂和冲突的新模式。这种认同的作用广泛存在,对于舞蹈,在当代舞林第一高手杨丽萍眼中是“与神的对话”,她也曾说她“别人跳舞,我在跳命”,她以生命来舞蹈,她的舞蹈同样在解读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体现的是一个艺术家对艺术本身最深刻的认同。

2、建立中医药文化认同的基础

中医学是建立在人们与疾病长期斗争的经验总结阴阳五行、八纲脏腑辨证基础上,运用朴素辩证法及思辨推理法,认识机体、自然、疾病的关系,发展起来的一门医学哲学理论体系,是一个多学科综合的“多元体”。但作为中医学的研究生,对中医要超越这种教科书上的概念,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更多的体会“中华医道”的内涵。中医学从天地自然和人的整体来谐调阴阳、巧妙运用摄生之道、辨证论治之道、方药针灸等传统疗法之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以术载道”的体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做了精辟的论述:“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可见,广泛涵盖了周易、道家、儒家、文、史等多门学科。

二、文化认同对中医发展的影响

1、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中医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老庄孔孟荀墨韩及其思想是中国思想源头和中国文化基因形成的时期,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华文明日渐臻于完善,中医学也随着中华文明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它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子体。中医学经过汉启百代,唐集万邦,金元论辩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临证各科群英迭起,各展技艺流派纷呈。这期间虽有蒙满的外族入侵并统治中原数代,中华文明不但未受损,反而使异族汉化,这更加证明了中华文化的优秀和强大。但是到了晚清帝国列强用洋枪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在这时期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撞击和交汇。而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临床诊断学为特点的西医此刻也传入中国,令以阴阳五行、八纲诊断、辨证论治为基础的中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个时候,唐宗海首倡“中西医汇通”,其代表作《中西汇通医经经义》,其他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朱沛文《华洋脏象约纂》(又名《中西脏腑图象合纂》)张锡纯编纂《医学褒中参西录》,恽铁樵以《群经见智录》来批判余云岫的《灵素商兑》。1905 年,启蒙思想家严复指责中医立根于臆造,开启了连续数十年批判中医的思潮。1912年,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北洋政府只提倡医学专科学校)。1929年,余云岫提出的废止中医案事件,拉开了中医界与之的“三次抗争”,从此中医药文化也进入了认同的危机。

2、从现实的角度去反思中医

20世纪初开始,外来文化的冲击,使中华文明不再是在异族面前那样展现坚定的自信及强大的同化力,而是对自己整个的文明持怀疑的态度,想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出现了西学东渐的现象,否定传统文化成为大潮,中医未能幸免于难。直到现在,中医仍不能摆脱这样的尴尬处境,诸如当今的取消中医网络签名事件,百姓就医选择问题,中医申遗问题,还有诸如中医院西化现象,中医教育不重视经典的研读等等。最直观的就如中医药申遗这件事,09年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项目多达22个,却没有中医。原因有二:其一中医药的物化形态不明确;其二缺乏持续的认同感。中医药本拟在内,但是不同人群对中医臧否不一如方舟子,张宗耀,何祚庥等叫嚣取消中医,学术界本身也在争议中医是否科学,这都严重削弱了中医的认同感。与此同时,韩国却成功的让借鉴于《内经》及中医理论体系的《东医宝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将在2010年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自己文化对中医的态度的反思。

三、认清形式 投身中医

1、近代中医发展的三个阶段

迷茫阶段:(晚清到民国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的质疑,对中医严酷的否定与批驳,使中国文化及中医无所适从,暂时失去了方向;

妥协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的变迁,文化的冲击,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医试图通过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个新的社会体制和人们的就医需求,结果中医不断的被西化;

回归阶段:2003年非典爆发,中医介入治疗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不仅挽救了大量的生命,也大大提升了大众对中医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同时一本《思考中医》出版,首先倡导回归经典,认为我们不依靠西医,仅靠中医自身,靠中医经典也可以解决临床问题,引起了业界对中医学深刻的反思;随后一批中医畅销书籍问世、一系列中医宣传活动营造了一定的中医氛围;近年来,国内出现的国学热和传统文化热;国外中医热等现象推动了中医的回归之路。

2、学习中医 打牢基础

国家开始重视中医的教育中医的发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成立了中医药文化研究与科学普及委员会,举行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而且在民间也掀起了中医食疗养生热。学术界也开始重新认识中医,如汤钊猷院士期待中国式抗癌”,他认为西医只看局部,中医看整个人,二者都有缺陷,若能结合起来,那就是中国特色。而中西医结合不一定非得给病人开中药,最重要的是汲取中医理论的精髓和思想,学会用整体观看待病人,用辩证法对付癌症。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在这样的有利的条件下,作为中医人更要坚定信心,建立中医的思维方式,通过阅读经典和临床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技艺,不尽要关注资讯,广泛社交,还要走进大自然,体会自然和生命的变化规律,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感悟能力。

结语:李海英师姐作为《中医药文化》杂志的编辑,曾经参访过多位中医名家,如钱超尘教授、颜德馨教授、刘力红教授、何裕民教授等,同时业余时间跟师学习临床。她对中医界的动态及热点问题比较敏锐,并且也与诸多名家进行过交流。文化认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动态变化的,就目前中医学发展遇到的瓶颈和困惑来说,很大程度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流逝而引起的文化认同危机,所以实现中医药文化的复兴的关键是建立新时期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如果说当前中医学所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是严重的西化,那么,其未来所面临的最关键问题,或者说发展趋势必然是东归。

                                                         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会

                                                                  201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