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寒论》解读中医学习困惑,放眼中医未来发展——第二届“读经典、谈心得”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总结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11-21浏览次数:12

    2009年11月13日,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会主办的的第二届“读经典、谈心得”研究生文化沙龙活动在我校图书馆圆满闭幕。活动邀请了我校吴中平老师、同济大学韩鑫冰老师,两位老师主要以《伤寒论》为例,重申学习中医经典的重要性,必要性。

一、         伤寒经方药物运用

1. 探讨后世对麻黄运用及认识误区

麻黄汤作为伤寒论中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著名方剂,其君药麻黄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今占有医疗市场份额很大的西药感冒药主要有四大作用:抑制渗出、解热镇痛、止咳、抗过敏,如:康泰克,泰诺,日夜百服宁等其主要有效成分包含麻黄碱和(或)伪麻黄碱。相比较而言, 在普通感冒和流感等领域不仅一般的中成药如VC银翘片不用麻黄,而且,我们的多种内科学教科书也是极力避免使用。

仔细考察一下泰诺的主要成份,再来看一下麻黄汤的组成,可以看出:①复方具有优势。②麻黄汤组方中的某些主要成份与泰诺主要成份具有相同或者相似功效。③麻黄汤具有泰诺等某些不具备的优势,如甘草中的甘草次酸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这对于发热尤其是高热病人来说,固醇类激素也是可考虑的药物之一。④麻黄碱或者伪麻黄碱含量较高,对于一个无少阴病(心和慢性肾脏疾病)的成年人来说,≥150mg/日的维持量是必须的。梳理一下《伤寒杂病论》的内容:部分急性上呼吸道病证:如麻黄汤、大青龙汤、麻杏甘膏汤。急性肝病: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醇酒汤。急性肾病:如大青龙汤、越婢汤等。急性胃肠病:如葛根汤。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麻黄是外感的要药,尤其是外感早期(上到《五十二病方》,下到宋以前著作),早用早好,后世某些温病的观点需要重新审视。

2. 热利禁用补涩”深思

 外邪初起或邪气盛实,中医不主张用补涩法和补涩药,《医学心悟》云:“若骤补之,未免闭门留寇”。对于热利的治疗,现代中医药学也强调禁用补涩热利包括热性泄泻和痢疾等,以下利臭秽、肛门灼热,腹痛,里急后重,甚至便脓血等表现为主要特征,一般都基于“苦寒坚阴”之治法。热利治疗禁用补涩,值得探讨和深入研究。《金匮要略》中产后病篇云:“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白头翁汤主治痢疾之病,阿胶厚补,此乃共识。新产妇得痢疾病,下利甚,身多虚弱,一方面用白头翁汤来苦寒坚阴、清热燥湿以治病本,另以阿胶补血、养阴、止血。

 产后下利虚极,故用厚补的阿胶;如果不虚极,可不可以用阿胶之类的补药呢?我们认为,热利总归有伤阴之弊,脱液之耗,可以配伍一些补益之药。至于身强力壮、体质素健而不虚极者,则没有必要配以补益之品,但这又是另外一回事情了。喻嘉言治疗痢疾用败毒散,该方中的人参峻补固脱,按常理理解,对于邪毒炽盛之证,有火上浇油、闭门留寇之嫌,但喻嘉言认为“借人参之大力,而后能逆挽之耳”,即“逆流挽舟”法。

  从喻氏经验来看,痢疾治疗用了些人参并没有起到什么坏作用,这点是肯定的。在古代文献中,还有相当多的资料显示热利可以用补涩之药。如《小品方》治疗“赤白滞下不断,变成赤黑血汁,如烂鱼肠,腹痛”等用“黄连四两 吴茱萸三两 当归三两 石榴壳二两”,不仅有补益的当归,而且还有收敛的石榴皮。孙思邈治疗热痢除用清热解毒外,还常伍以阿胶、当归、干地黄、桑寄生、醋、乌梅、龙骨、赤石脂、矾石等,如龙骨丸主下血痢、腹痛方中就有当归、龙骨、黄连、赤石脂、矾石等。王焘认为对于“热毒下黄赤汁,及赤如腐烂血,及赤滞如鱼脑、腹痛、壮热,诸药无效”时,可用下列方药“黄柏、黄芩、白头翁、黄连、牡蛎(熬)、石榴皮、桑寄生”。该方不仅有补益的桑寄生,还有石榴皮。这些文献资料表明晋唐之际,对于热利治疗不禁用补药和涩药。

 有一种叫思密达的西药,或许对我们理解热利用固涩有些帮助和启发。思密达是商品名,其药品名为蒙脱石散剂,主要成份为蒙脱石,适用于儿童及成人的急、慢性腹泻(请参看生产商天津博福-益普生制药有限公司的相关说明书)。该药不含抗生素,是一种独特的治疗腹泻的新药。其药理机制有两个方面:①强大的吸附作用。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毒素有吸附、固定和抑制作用。②对消化道粘膜疮面有覆盖能力,抑制炎性因子等致病因子对疮面侵蚀作用,起屏障保护作用。思密达治疗的一些下利从中医角度来看,应该是热利(如部分急性腹泻),这是不符合中医理论的。中医药用矿石药物来治疗腹泻,并且不强调寒热,历史已相当久远,张仲景的桃花汤用赤石脂疗便脓血,《神农本草经》更是强调五色石脂(青石、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 治黄疸、泄痢、肠澼、脓血、阴蚀、下血赤白等,滑石、龙骨等也有相似功效。 “闭门留邪”、“关门留寇”的思想,对于创新一个用于急慢性腹泻的硅酸盐矿物类药物来说,似一座大山阻隔于前呀,中医早期文献和后期文献在某些思想上的确是南辕北辙!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某些中医理论在发展过程中的确出现了被某些人歪曲的现象,并且影响深远。

 不仅如此,诸如“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细辛不过钱”、生半夏有毒、虫类药有毒等完全不分场合、不问病情和剂型地任心而言,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弊病。如细辛《药典》规定的剂量是1-3g(见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P159)。但余临床用细辛一两,治疗头痛收效甚好,临床经验用量12g-15g,尤于汤剂,未见明显不适。细辛醚为细辛中的有毒成分,醚类水溶性小,易挥发,因此汤剂毒性可忽略不计。正如瓜蒌薤白白酒汤中的白酒不会致醉一样。并以医案七旬老妪头痛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加酒治疗为例。若不敢逾越,为收效可将细辛磨粉,这样可提高疗效为原相同药量的6倍。

从《伤寒论》解读中医学习困惑,放眼中医未来发展——第二届“读经典、谈心得”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

从《伤寒论》解读中医学习困惑,放眼中医未来发展——第二届“读经典、谈心得”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

、学习方法

1. 诵读经典

 两位老师都提到诵读经典的重要性,然而,中医经过了数千年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很多流派,流下了很多典籍,然而各个学派各有所成,各有所侧重,由于外来文化冲击以及文化大革命等历史原因,中医的继承和发展受到了重创,虽然有国家政策保护和现在的努力也有些成绩,但是对于社会上仍有取缔中医的呼声,就这样受到保护的情况下仍不敌西医迅猛发展的势头,我们不得不对于我们中医现行的教育方针和发展方向等环节时刻做出更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宋以后中医很多文献继承存在问题,被扭曲。另外,学习经典要注意时代背景,以《伤寒杂病论》为例东汉末年,“封建割据,战乱频繁,疫病多次流行,利民遭殃,死亡枕籍,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 “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之泣哀,建安几年以来犹十,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医学是为社会和民众服务的,任何一个医学流派的产生,都离不开时代背景。各家医派的学术主张都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医疗现状以及时弊而提出的。历览各个医学流派产生的背景,都能证明这一点,学术争鸣从来就是催生医学流派的时代因素。

2. 注重交流

 中医各持己见却又互不交流,自己内部达不到和谐,又怎么能谈得上推广,既然中医是哲学为先导,我们也不妨用哲学的观点了分析和解决中医现在继承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学派以及中医学者之间学术观点的冲突就是矛盾,问题的症结,闭门造车,自己研读经典,讨论不够热烈,祖传秘方不在整个社会推广等弊端,禁锢了中医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说思想是封闭的,开放程度不够,要注重各个学派的交流,在交流中中医才能有所发展。

3. 拓宽知识,合理知识结构

 中医理论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在研习中医之初,必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扎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功底以及过硬的经典基础都是必须的的。

4. 注重临床实践

    传统中医都是师带徒或者祖传耳提面命, 这种方式之所以比现在的要好是因为更注重临床实践,并能很好地接受老师的指导, 以此看来,我们是否考虑中医的继承应该是返朴归真,或者其他的途径增加学者的中医临床机会。 

从《伤寒论》解读中医学习困惑,放眼中医未来发展——第二届“读经典、谈心得”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

从《伤寒论》解读中医学习困惑,放眼中医未来发展——第二届“读经典、谈心得”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

    结语:经典的学习是必要并且必须,是迫切的,然而众多的医学典籍如何做到去伪存真,没有偏颇? 两位老师对于扶阳派的认识还是有不同意见的,那么,作为担任中医未来的继承发扬者使命的我们,又该如何对待经典以及经典的继承更合理呢?医学是为社会和民众服务的,任何一个医学流派的产生,都离不开时代背景。各家医派的学术主张都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医疗现状以及时弊而提出的。历览各个医学流派产生的背景,都能证明这一点。学术争鸣从来就是催生医学流派的时代因素,扶阳也好,养阴也罢,同样是为批判世俗时弊,在补偏救弊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担当起深入研习经典,继承经典的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