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21世纪最紧缺的是什么,是人才,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人才?裘老的《人学散墨》一书无疑为我们指明了自身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并且值得深思。
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上的突飞猛进显而易见,而剖开外表,细看其本质,落实到个体的人,人民的素养,人民的精神文化品质来看,的确有很多不足,其产生的原因本身就极其复杂,外国列强的入侵迫使我们重新反思了我们的文化根基,然而由于时局的紧迫,我们没有很多时间去充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盲目的选择迫使我们曾经抛弃了许多经典,在新中国建立以后,那些经典并没有马上散发其光芒,久而久之,在我们上一代乃至这一代中间,产生了文化断层,什么是四书五经,什么是诸子百家,什么是经史子集,摆在我们面前的,是难以逾越的文化深壑,我们究竟要怎样,才能窥视,理解古人经典之遗斑?究竟怎样的人,才是新时代所真正需要的紧缺人才?
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要成为人才,首先要“告诸往而知来着”,也就是说,要熟读历史文献及多品文化古籍,只有这样,才能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在起点处胜人一筹,才能成就一番异乎寻常的事业。其次在我看来,一颗善于发现的独立思考的心是必不可少的。
说道这一点,不得不谈谈时下非常流行的心得类书籍。我觉得,此类书籍也并非一无是处,在某些方面,他们至少提高了经典文化的曝光率,让更多人产生对经史子集的兴趣,让经典走向广大人民群众,但在另一方面,也可以同样认为是其曲弥低,其和弥众,就好像下里巴人一样,真正的见解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每个人的领悟能力有差异,即使能产生共鸣也完全不能代替本体的感悟。只有通过自己的理解,才能化经典为自己的一部分,而不光光成为一个附庸风雅的托词,就好像途在书房里放上好多书籍冒充是知识份子,其实确实个十打十的暴发户。
因此,我觉得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得靠自己,而推而广之,国家的兴盛,得靠那些有理想,有见解,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再多的模仿者也比不上一个创造者。
其三,我认为,除了要用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有一种潜意识里的每个人的素质是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他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发展快慢。
就拿上海即将到来的2010世博来说,世博的成败不仅仅依赖于世博场馆的建设好坏,城市交通出行的方便与否,或是城市配套设施的人性化是否足够,在某种程度上,城市的软实力,最基本的市民的素质,会成为为城市,为中国加分的关键。
我认为,当务之急,必须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上海在许多年前便出台了“七不”规范,我总觉得,大力宣传的东西要不就值得发扬,要不就是人们在日常生化中的软肋,或是忽略的细节,面对细节,我们绝不能马虎大意,世博是一个机遇,是一个让全世界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契机。
站在这个机会与风险并存的信息时代,每一个人,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存在,正越来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想,能做到以上所说的三点,也许就能够对得起先哲曾经说过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你,我,他,我们共同携手,才能真正做到better city, better life,人,是城市的主旋律,是一个国家立根的基石。
裘沛然老先生,一个经历了多个时代变迁的老人,一位救死扶伤、行医七十余载的中医大家,一位早已功成名就,编撰多本著作的文人,又花了八年时间捧出了这部震撼人心之作—《人学散墨》,开始我觉得这本书和其他的经典文本一样读来肯定很无趣,毋庸置疑都是大相径庭的,可是通过认真阅读后我才恍然认识到自己过早的下了定论。《人学散墨》,名字虽为“散墨”,内容也似乎和名字一样涉及了广博,哲学、史学、文学、自然科学等等领域,但阅读起来却一点都不觉得杂乱,而他的主旨也始终是围绕“人学”,讲述做人的道理。同时他有专业的一面也有通俗易接的优点,所以又会让读者有亲切自然,产生共鸣的感觉。
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先秦儒家学说中有些做法在后世已经不适用了,但孔孟的“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等的人学原理却是超越时代的精粹,是做人应该永远遵循的准则,无论是对个人,对社会,对我们整个国家的未来的发展和创造都是具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的。然而,众所周知,近几年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开始遭到破坏,社会风气也愈来愈混沌,有很多人在其影响下也开始对事态有了极端的看法。我想那些被蒙蔽双眼的人们应该好好回首我们中国的这改革开放三十年,看看孔孟学说对中华文化“功垂两千年的基因性的贡献”的伟大。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薄孔非孟”,而是应该鉴用孔孟的精髓以此来弘扬我国道德文明,树立中华儿女的民族自尊、自信之心。
现如今很多人都在怀疑中国传统文化正开始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迫害,甚至也有人对我们人类的未来发展产生了质疑,但是《人学散墨》却对此非常积极乐观,他提出了性本善,用极其有力的论证否定了性本恶的言论,例如书中引用了去年四川抗震救灾和雪灾中许多生动的事例,以事实服人;而对于性恶论,则从逻辑上加以反驳,反问
“人性既然是恶的,那么礼仪文理又是谁制作的呢?谁是善的第一次推动者?”
正如《人学散墨》最后所说的:儒家学说传“十余世”。而到如今,我们更可以充满崇敬地说,儒家学说正在跨越国界、种族。日益获得越来越多的赞同。为了不断开启历史新纪元,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我也相信我们的心、我们的手是永远连在一起的,我们也会一起用我们的心和手使我们人类更加健康、幸福、文明;使社会更加和谐、使世界更加和平。